秦军进行灭六国的战争时,蒙恬并没有担任先锋,而是长年担负守卫北方边境的重任,保卫着都城咸阳的安全。由于长期戍边,蒙恬对北部的山川地形作了深入了解,对匈奴的战法也比较熟悉,并有一套专门针对匈奴骑兵的成熟战法,这就为他创造"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"的战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而且,蒙恬曾多次率军与匈奴骑兵对抗,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他的野战能力是秦军中其他将领不能比的,因为秦朝的其他将领大多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是攻城的攻坚战,对于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,因此始皇认为蒙恬是对匈奴战争最适合的人选。
(相关资料图)
蒙恬得到任命后,决定对匈奴实施分阶段、分步骤的攻击:第一步,歼灭河套地区兵力较弱的匈奴部队,收复河南地区。第二步,构筑防御工事,保卫既有成果,并伺机攻下贺兰山、阴山地区,歼灭匈奴主力,将其逐回大漠深处。
蒙恬将北击匈奴的第一目标锁定在河南地区,这一目标是十分明智而务实的,因为匈奴的主力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,南下河南地区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。而且这一地区十分富庶,得到这一地区后,秦军的后勤补给就变得比较容易,而匈奴的经济实力将会受到较大的打击。
第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包括:将侵入陇西河套地区及原赵国边境的匈奴歼灭或驱逐到贺兰山、原赵长城以北地区,恢复赵武灵王时的边界线。
计划制定后,蒙恬开始行动。他亲率秦军主力从上郡出发,进入河套北部,另派一部偏师从北地郡出发,进入河套南部。
蒙恬率主力大军二十万经榆林北上,迅速攻占了河套北部地区。同时从北地出发的秦军也在河套南部发动攻势,准备充分的秦军进攻十分猛烈,而与此相反,面对突如其来的秦军,匈奴人并未作好战争准备,且在河南地区的匈奴多为分散的部落,仓促而分散的抵抗显得很无力。
兵贵神速,蒙恬见匈奴人没能组织起有效抵抗,就下令秦军迅速推进,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。就这样,秦军一路上没有遭遇大的抵抗,就推进到了河北地区,顺利收复了河南地区。始皇在那里设置了四十四个县,并徒民开垦。蒙恬则下令秦军到黄河南岸过冬,等来年春季再对匈奴作战。
在夺取了河南地区后,蒙恬认为,匈奴人一定会组织反扑。于是他一边修筑防御工事,一边训练士卒,准备先下手为强,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。第二年一开春,蒙恬就亲率主力由九原渡过黄河,向高阙与陶山进军,另一部则西渡黄河,杀向贺兰山。
在高阙、阳山一带,两军主力相遇,展开激战。匈奴的头曼单于刚刚集结好兵力准备南下,没想到秦军会再次主动出击,于是仓促摆开阵势,准备应战。
与之相反,准备充分、训练有素的秦军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战法。当时,秦军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,想必是借鉴了当年赵将李牧战胜匈奴的经验。但当年赵军用的主要兵器是弓箭,而此时的秦军却大量装备了威力更大的弩。弩代表着当时军事技术的最高峰。匈奴人普遍装备的是弓,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与弩相比。而且秦军战车数量较多,上栽各式弩箭,一旦齐射,就是万箭齐发的场面,能对敌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。
果然,两军接近时,秦军战车在前,阻挡匈奴骑兵的冲锋,后边的弩兵和骑射手张弓齐射,箭如雨下。匈奴被这种强大的攻势所震慑,还未冲到秦军阵前就有大量人员伤亡,士气骤降,阵形大乱,几乎溃不成军。秦军的步骑大军趁机掩杀过去,匈奴主力被彻底击溃,死伤惨重。
秦军连战连捷,匈奴遭到致命打击,不敢再留在阴山-带。不久,头曼单于率领残余势力退出阴山和贺兰山地区,向大漠深处北撤七百余里,直到漠南-带。
至此,秦帝国北击匈奴的战役取得完胜。此后,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一直驻守北边,威慑匈奴,并修筑起了长城。始皇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置了九原郡,公元前211年,三万户民众被迁徒到这里从事边疆开发,此后,这块地区就成为秦军抗击匈奴的后勤保障基地。
秦帝国击败匈奴后的第二年,开始征发罪人和百姓,前往北边修筑长城。《史记》记载:"秦已并天下,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,北逐戎狄,收河南,筑长城,因地形,用险治塞,起临姚,至辽东,延袤万余里。"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,主持修筑长城的正是大将蒙恬。
关键词: